智能製造已經成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詞和重要路徑,然而,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智能製造的基礎整體還比較弱。紡織產業如何對接“中國製造2025”?智能製造能給紡織產業帶來哪些新的發展?中國工程院日前發布《我國紡織產業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紡織業的轉型升級獻策。
傳統工業思維模式待改變
中國作為低成本製造大國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喪失。隨著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及國內外其他因素影響,紡織企業利潤增長幅度已從2011年的43.9%下降到2015年的5.3%。革新迫在眉睫,我國紡織產業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已經啟動,並且在共性技術、智能製造車間示範、數字化智能化紡織裝備和工藝、紡織服務製造及網絡協同製造、智能紡織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
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尚存在一系列問題。根據《報告》,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紡織裝備和數據缺乏互聯互通,紡織製造數據採集、信息融合、智能執行、智能運營能力不足,紡織製造與新一代人工智能融合緩慢,紡織智能製造關鍵部件、基礎件和電子元器件大多依靠引進。
同時,制約紡織產業智能製造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數量眾多紡織企業的傳統工業思維、紡織科技人才隊伍和科技資源力量薄弱、紡織智能製造研發投入不足、紡織智能製造軟硬件基礎能力弱、跨領域協同不夠等,導致產品同質化,要素成本高,競爭乏力。
部分企業已有成功實踐
中國工程院專家表示,紡織產業要成功轉型,邁向智能製造,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實現裝備互聯、消除信息孤島。在智能製造過程中,通過對機器所產生的各種數據的自動化採集、統計、分析和反饋,將結果用於優化製造過程,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目前,我國不少紡織企業正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山東華興紡織集團通過物聯標識、設備集成、工業控製網等共性技術的應用,實現從原料投入到成包入庫全自動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30%,縮短產品生產週期35%,降低人工成本達70%,綜合運營成本降低25%。
一方面,計算機、網絡、裝備製造等的發展,推動紡織產業製造技術從自動化、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另一方面,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也促使紡織產業向服務型製造新模式轉換。
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紡織服裝電商交易總額達4.45萬億元,是2012年的2.4倍。紡織服裝產品線上營銷正日趨成熟,以用戶個性化需求為驅動、用戶全流程參與的新一代紡織服裝產品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成為紡織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推進智造需做好“數據”基本功
但部分企業在某一領域的成功實踐並不代表整個產業的升級。對於如何推進紡織行業智能製造,中國工程院專家表示,企業要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實際需求為依據來推進智能製造,要做好“數據”這個基本功,把包括物、設備等在內的所有製造要素數字化,也要把人“物化”為數字,把人的各種行為數字化,在此基礎上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進而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支撐決策和運行。據此,企業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策略,階梯式逐步推進。
正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報告》提出了紡織產業領域智能製造基本範式,即基於HCPS(人-信息-物理系統)的紡織產業智能製造體系,以及基於工業大數據的紡織產業數字化管控體系。這兩個範式不僅將HCPS融入到紡織全流程,實現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和精準執行,而且通過全流程互聯互通,智能傳感器採集各種數據形成工業大數據,在工業大數據平台上,通過工業軟件實現紡織生產的大數據應用場景。
在這一體系下,《報告》進一步提出了紡織產業智能製造三大領域8個方向重點發展任務,以及相關的總體發展路徑和各方向發展路徑。涵蓋紡織產業智能製造的三大技術領域是紡織產業智能製造新模式、智能紡織裝備及共性技術與標準、智能紡織材料。 8個方向則是指紡織智能製造標準及共性技術、智能紡織裝備技術、化學纖維智能製造車間(工廠)、紡織加工智能車間(工廠)、染整加工智能車間(工廠)服裝設計與加工智能化、紡織服務製造及網絡協同製造、智能紡織材料。 8個方向的重點任務涉及紡織全流程的具體細節。
不難預見,有各方獻策,加之紡織企業的積極實踐,智能製造將引領我國紡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製造向創造、速度向質量、產品向品牌發展,使得紡織業在我國傳統產業中率先走向高端。
Share this content:
Leave a Reply